陈逸飞与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故事?当艺术家参与城市建设,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5周年,浦东新区文明实践中心、区文明办今天联合浦东美术馆举办浦东文明实践大讲堂“2025艺行浦东知行文明”主题活动,通过探访浦东文化地标、艺术家对话,回顾画家陈逸飞参与浦东建设的珍贵细节,讲述浦东文化地标建设的生动故事,带观众重温艺术大师如何用“大美术”理念塑造浦东的城市文明。
探访文化地标股民之家,阅读浦东故事
今天上午,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赵抗卫和华为青浦创意园区艺术总监朱煌带领观众逐一探访世纪大道日晷、东方艺术中心和陆家嘴中心绿地。
这3个文化地标,都是当年陈逸飞参与设计推进的。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朱煌揭秘了一个细节,“陈逸飞坚持用古代日晷做原型,不仅要好看,还要真能计时,为此反复调整不锈钢网架结构,硬生生攻克了施工难题。”
在东方艺术中心,赵抗卫则回忆了陈逸飞作为建设专家组组长时的严谨风格股民之家,及其在评审设计方案时对“中西文化融合”“建筑与环境和谐”的坚持,展现了艺术家对城市文化地标建设的深远影响。
下午在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对“时代逸飞”回顾展的导览开启了“艺术点亮城市”小型对话。面对报名参加活动的观众,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陈逸飞参与浦东建设的手稿和资料展陈情况。
活动现场,李旻坤、赵抗卫就陈逸飞与浦东文化地标建设为例开展了艺术、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对谈。对谈中,阐述了“大美术”理念的核心——打破艺术边界,让视觉美学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个角落,并强调其公共艺术实践对当下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在对话环节,嘉宾们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如何平衡审美与实用”问题展开深度思辨,并和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3年超30场,让文明实践可感可及
一次艺术家对话,在浦东文化建筑中感知美,感知艺术家的思想,感知浦东发展的精神脉络。
据悉,浦东文明实践大讲堂“艺行浦东知行文明”主题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年共30多场,以“文明实践+文艺”为核心探索方向,不断创新形式,不断设计聚焦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参与感,让文明实践可感可及,吸引带动更多亲子家庭、园区白领、社区群众广泛参与。
浦东新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浦东将持续强化品牌引领,深化文明实践内涵。一方面,持续打造一批有识别度的“文明实践+”品牌股民之家,继续推进东岸滨江行走、书香巴士、科创巴士三条特色文明实践线路。同时,推出文明实践赋能计划,从文化传承、文明旅游、生态文明等多个维度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将文化、艺术、科技等优质资源下沉,定制推出“艺行浦东知行文明”下沉版,争取全域铺开。
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